印象黔西南讯 2018年8月26日,两山战役参战老兵王发兴与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在昆明见面,之前两人并不认识,谁都没有想到会在两山战役胜利30年后一见面就亲如兄弟,握手的场面让人感动,畅谈人生经历的情景让人羡慕,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王发兴, 1964年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盘新村阿泥组,1982年参军到云南蒙自,1984年参加“两山”战役,身负重伤,痊愈后被部队评为三等乙级伤残军人,1987年退伍回乡下海创业连遭厄运,当时曾萌发跳楼寻死解脱,但他想:在 “两山”战役中,在生死关头硝烟弥漫战场上都挺过来了,还怕一时挫折吗?于是,王发兴毅然勇敢无畏带领着乡亲们在家乡农村创业。
2010年黔西南州遭遇百年大旱,耕田开裂、江河断流,吃水都困难。王发兴看到乡亲们过着没有水喝的日子,心里很着急,于是他带领乡亲们开始漫长的勘测挖井寻找水源之路。贵州森林覆盖面积大,生态条件好,降水量丰富,造就了品质优越的天然饮用水资源。但是要找到地下水源,无疑象大海捞针。王发兴征得妻子同意后也得到乡亲们支持,经村委会群众会议讨论决定,每户按人头出资125元,共计两万多元,不够部分由王发兴捐资。打第一口井,没水;换个地点,还是没水;再重新勘测,重新开始,依然没水;如此反复,直到打第九口井,仍然是没水。这时参加打井的村民议论就象炸开锅,村主任也急了给王发兴打电话,王发兴很坚定地说:“坚持打下去,现在不是钱的事情,是要一定打出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第十口井打出了水。打井共计花费二十五万元,村民集资二万五千元,打井师傅游成勇捐款五千元,市里补助八万,王发兴捐出十四万元。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用心血打出来的水却是优质天然“高锶”好水。
王发兴一鼓作气靠贷款在阿泥地方办起了“贵州金州龙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金洲龙泉”牌桶装水,该天然水经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含腮量竟然为11. 70毫克/升,这可是奇迹啊。水是生命之源,每升水有如此之多的锶含量,十分罕见。2016年在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上,“金洲龙泉”牌桶装水倍受饮用水专家和消费者们的青睐。现在王发兴正在用这水造福于家乡,服务于大众,他没有在战斗中获得“英雄”称号,但在自主创业中却是名符其实的英雄。
王发兴(左)与史光柱(右)两位英雄合影
史光柱, 1963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1981年入伍,1984年1月入党,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1984年4月28日凌晨,两山战役打响,时任排长的史光柱在4次负伤、8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其英雄事迹被收入保边疆献青春英模连环画库《勇士强者史光柱》一书中。虽然取得了众多荣誉但他并没有以功臣自居,没有以英雄的称号作为资本向人民伸手要什么,而是用他那伤残而又壮实的身躯,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不断地超越着自己。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史光柱依靠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盲文。1986年,史光柱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完了深圳大学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在和平年代,史光柱坚持文学创作,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出版了《眼睛》、《黑色的河流》等6部诗文集,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诗歌散文540多篇,17次获国家级文学奖,许多作品被俄、法、英等国翻译并广为传播。2000年在国家有关部门举行的对中华民族千年思想文化有卓越影响的人物评选中唯一入选的新中国英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三十多年来,史光柱一面搞创作,一面到全国各地演讲,他行程十多万公里,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弘扬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和平环境中树立了一个军人的光辉形象。2005年10月史光柱从77283部队副政治委员职位退休。2006年被中国文联,中华基金会联合评选为“全国十佳卓越人物”。2009年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现任中国残联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2年史光柱成立了“光柱大公益平台”,一直在帮助解决烈士家属和退伍军人的困难问题,帮助解决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光柱大公益平台有会员300多人,志愿者14万多人,5年来直接或间接帮助过的人达16000多。2016年史光柱又成立了“光柱曦光科技在云南有限公司”主要发展庄园经济、推荐产品等,大力推广大健康产品,做纯慈善公益。
两位英雄今天见面,共同的话题就是推广大健康产品,做大慈善公益,史光柱希望王发兴将金洲龙泉牌桶装水放在“光柱大公益平台”上销售,所获利润全部用来做公益事业。他们亲切的谈话、心与心的交流,彰显了军人的直率、坦诚、正能量。两人在战斗中不辱军人使命,在战后的自我创业中再创辉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为军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虽然30年未曾见面,但却心灵相通。
(文/图 陈永贤 编辑:印象黔西南)
印象黔西南讯 2018年8月26日,两山战役参战老兵王发兴与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在昆明见面,之前两人并不认识,谁都没有想到会在两山战役胜利30年后一见面就亲如兄弟,握手的场面让人感动,畅谈人生经历的情景让人羡慕,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王发兴, 1964年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盘新村阿泥组,1982年参军到云南蒙自,1984年参加“两山”战役,身负重伤,痊愈后被部队评为三等乙级伤残军人,1987年退伍回乡下海创业连遭厄运,当时曾萌发跳楼寻死解脱,但他想:在 “两山”战役中,在生死关头硝烟弥漫战场上都挺过来了,还怕一时挫折吗?于是,王发兴毅然勇敢无畏带领着乡亲们在家乡农村创业。
2010年黔西南州遭遇百年大旱,耕田开裂、江河断流,吃水都困难。王发兴看到乡亲们过着没有水喝的日子,心里很着急,于是他带领乡亲们开始漫长的勘测挖井寻找水源之路。贵州森林覆盖面积大,生态条件好,降水量丰富,造就了品质优越的天然饮用水资源。但是要找到地下水源,无疑象大海捞针。王发兴征得妻子同意后也得到乡亲们支持,经村委会群众会议讨论决定,每户按人头出资125元,共计两万多元,不够部分由王发兴捐资。打第一口井,没水;换个地点,还是没水;再重新勘测,重新开始,依然没水;如此反复,直到打第九口井,仍然是没水。这时参加打井的村民议论就象炸开锅,村主任也急了给王发兴打电话,王发兴很坚定地说:“坚持打下去,现在不是钱的事情,是要一定打出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第十口井打出了水。打井共计花费二十五万元,村民集资二万五千元,打井师傅游成勇捐款五千元,市里补助八万,王发兴捐出十四万元。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用心血打出来的水却是优质天然“高锶”好水。
王发兴一鼓作气靠贷款在阿泥地方办起了“贵州金州龙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金洲龙泉”牌桶装水,该天然水经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含腮量竟然为11. 70毫克/升,这可是奇迹啊。水是生命之源,每升水有如此之多的锶含量,十分罕见。2016年在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上,“金洲龙泉”牌桶装水倍受饮用水专家和消费者们的青睐。现在王发兴正在用这水造福于家乡,服务于大众,他没有在战斗中获得“英雄”称号,但在自主创业中却是名符其实的英雄。
王发兴(左)与史光柱(右)两位英雄合影
史光柱, 1963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1981年入伍,1984年1月入党,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1984年4月28日凌晨,两山战役打响,时任排长的史光柱在4次负伤、8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其英雄事迹被收入保边疆献青春英模连环画库《勇士强者史光柱》一书中。虽然取得了众多荣誉但他并没有以功臣自居,没有以英雄的称号作为资本向人民伸手要什么,而是用他那伤残而又壮实的身躯,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不断地超越着自己。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史光柱依靠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盲文。1986年,史光柱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完了深圳大学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在和平年代,史光柱坚持文学创作,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出版了《眼睛》、《黑色的河流》等6部诗文集,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诗歌散文540多篇,17次获国家级文学奖,许多作品被俄、法、英等国翻译并广为传播。2000年在国家有关部门举行的对中华民族千年思想文化有卓越影响的人物评选中唯一入选的新中国英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三十多年来,史光柱一面搞创作,一面到全国各地演讲,他行程十多万公里,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弘扬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和平环境中树立了一个军人的光辉形象。2005年10月史光柱从77283部队副政治委员职位退休。2006年被中国文联,中华基金会联合评选为“全国十佳卓越人物”。2009年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现任中国残联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2年史光柱成立了“光柱大公益平台”,一直在帮助解决烈士家属和退伍军人的困难问题,帮助解决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光柱大公益平台有会员300多人,志愿者14万多人,5年来直接或间接帮助过的人达16000多。2016年史光柱又成立了“光柱曦光科技在云南有限公司”主要发展庄园经济、推荐产品等,大力推广大健康产品,做纯慈善公益。
两位英雄今天见面,共同的话题就是推广大健康产品,做大慈善公益,史光柱希望王发兴将金洲龙泉牌桶装水放在“光柱大公益平台”上销售,所获利润全部用来做公益事业。他们亲切的谈话、心与心的交流,彰显了军人的直率、坦诚、正能量。两人在战斗中不辱军人使命,在战后的自我创业中再创辉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为军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虽然30年未曾见面,但却心灵相通。
(文/图 陈永贤 编辑:印象黔西南)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