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专题
  • 信息
  • 好人
  • 热土
  • 综合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3-16 21:59    [原创]

静待花开的日子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与孩子们快乐在一起(1).jpg


李青梅老师与孩子们快乐在一起


为理想而支教

戴着小巧精致的眼镜,腼腆的笑容,一个乖巧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女孩,这就是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支教教师李青梅给人的第一印象。

李青梅来自贵阳市,海口经济大学毕业,在外辗转工作几年后,她决定转行干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当一名教师。于是自考了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起教师资格证后,曾到过泰国曼松德昭帕亚孔子学院和俄罗斯培训机构担任过中文老师,教授当地学生基础中文。

作为贵州本地人,李青梅深知大山深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支教是她早就想过的事,原计划是等个人经济独立后再考虑支教,但因疫情原因,她把这个计划提前了。

2020年月8日,李青梅乘大巴到兴义,再从兴义换乘客车到威舍,学校教师再开车到威舍接她经1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终于到达贵州与云南交界处的下德赫小学。到支教学校后,她被孩子们的天真、单纯、朴实所打动,也被留守儿童们爱的缺失所震撼,如今,她已用母爱般温暖呵护了孩子们500个日日夜夜。

支教期间,李青梅主要担任四年级语文、三年级英语及其他学科每周共18节课的教学任务,除做好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她更多的是关爱学生的生活、心理的健康。虽未为人母,但却学会了用母爱般温暖关爱孩子们健康成长。

下德赫小学现有164学生,现在,村里孩子们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地处大山深处,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留守未成年人较多。学校有84个住校孩子,留守未成年人和住校孩子因家庭教育上的欠缺,孩子们尤其需要生活和心理上的呵护。

一个漆黑夜晚,姚怜羽和其他几个女同学急匆匆来到李青梅老师寝室门口大喊:“青梅老师,快出来啊。”当时吓得青梅老师以为是有孩子患重病了,赶紧跑出来,一看是有个女孩一颗牙掉了,吓得惊慌失措,不知道咋办。对于还处于懵懂的孩子来说,掉牙是大事。于是,她就耐心地陪她们聊了三十多分钟,解释为什么会掉牙换牙,孩子听后才开心地回寝室睡觉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高年级女孩第一次来月经,以为自己“快死了。”于是,李青梅老师就在课间自习时间段给高年级女孩子讲授第一次生理卫生课……

李青梅来支教日子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爱在点滴中体现

周末,李青梅大多数时间是家访,与孩子们一起交流。

第一次家访令李青梅终身难忘,那是一个周末,李青梅老师到当时三年级的学生熊璇卓家。一到熊璇卓家,熊璇卓就迫不及待地向她介绍本地的黄米饭花的制作方法。

“密蒙花,又称黄糯米饭花,中药,也可做糯米染料,染后的糯米特别香。”

熊璇卓叽叽喳喳不停地向李青梅老师介绍黄米饭花制作过程。

“青梅老师,我奶奶会做,你吃过没?”这是李青梅老师第一次认识黄米饭。

家访结束后,李青梅老师返回学校,想想这事可能就此结束了。

周一上午,熊璇卓静悄悄站在李青梅老师办公室座位后面,嘴巴腼腆地抿成一条线,黝黑的大眼睛不自然地左右转动,紧张害羞。

“怎么了?”李青梅老师笑着问,耐心等一会儿后,小熊才把背在身后的手伸到老师面前。

“给你!奶奶做的,你不是没有吃过嘛,尝一尝!”话音一落,就跑了出去。

李青梅老师看着塞进手中被揉得皱皱巴巴的塑料袋,袋子里包裹着几个可爱的黄色小米团。掰开一块放到嘴里,满嘴软糯清甜,李青梅老师眼眶一阵发热。

这种感觉在李青梅老师支教生涯中,出现过无数次。山里孩子的爱,就这么纯朴,在李青梅老师爱的滋润下,孩子们乐观地开出玫瑰,毫不吝啬回馈给老师。

周末,熊璇卓再次来到办公室门口,探出头小声问:“老师,周末还到我家家访吗?”

李青梅老师不忍拒绝孩子渴望的眼神,说好吧。周五临近下班时,孩子就会提前两节课一趟又一趟地跑来办公室叮嘱李青梅老师,放学了千万不要忘记等他。

放学后,李青梅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踏上归家路,孩子们唱着跑调的歌,天马行空聊着各种畅想。

孩子们并不明白家访真正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家访就只是单纯地欢迎老师来到家里做客。


课堂教学(1).jpg


李青梅老师课堂教学


李青梅老师再次踏进小熊家,仔细打量家中一切。熊璇卓家并不大,狭小的客厅里最好的家具就是一台小电视和一张破旧的沙发,四五个小孩挤在上面。刚坐下,熊璇卓热情地捧来自产的地瓜等水果,还把奶奶自种的玉米换来的爆米花摆在老师面前,看老师不动,热情地抓起一大把塞进老师手里。

这是大山里孩子觉得最好的东西,因为爱,孩子们就与老师分享。于是,李青梅老师便与孩子们一起谈学习生活上开心之事。

离开时,熊璇卓和一群小孩坚持要把老师送到村门口。

后来,李青梅了解到,熊璇卓的爸妈在他一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记事开始,熊璇卓就是跟着奶奶长大。

在一次在道德与法制课上,课本上出现了一道题,需要小朋友们回忆一下爸妈付出了哪些心血,轮到熊璇卓的时候,熊璇卓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两秒,然后回答:“爸爸去打工了,妈妈不要我了。”

听到熊璇卓的话后,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没有起哄,而是给予他安慰和帮助。如今,熊璇卓在青梅老师母爱般地关心下,成绩进步,生活开心,健康成长。

由于青梅老师爱生如子,再加上学校姓李的老师有好几个,于是低年级的孩子们亲切地叫她:“青梅妈妈。”高年级的孩子叫她:“青梅姐姐。”

李文义是下德赫小学校长,在下德赫工作了近30年,他告诉记者,青梅老师远离家人已有500个日夜,在支教的岁月里,不但没有一分报酬,每月还要交100元钱的生活费,工作兢兢业业,她对教育的情怀的确难得。


家访.jpg


李青梅老师家访


李青梅老师与“大山小爱”公益组织签订支教时间是从2020年9月到2021年7月,原计划支教时间是一年,但因农村小学缺老师及对教育的情怀,她为了山区的孩子,选择以个人身份留下继续支教到2022年7月,支教生涯延长一年。如今,她已倾情的在大山深处坚持了500个日夜,守望大山深处孩子的成才。

谈到支教,青梅告诉记者:“大部分支教老师都是支教一学期,而我坚持两年,只不过是陪孩子们多‘走一段’而已,对于孩子们人生成长而言,很快很短,对我而言,这是我日后无法雕刻的宝贵记忆,我将在教育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静待花开……”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来源 ‖ 兴义市教育局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源·泉 | 曹智勇雕塑艺术作品展在北航艺术馆开展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3-16 21:59    [原创]

静待花开的日子

——记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大山小爱”支教教师李青梅


与孩子们快乐在一起(1).jpg


李青梅老师与孩子们快乐在一起


为理想而支教

戴着小巧精致的眼镜,腼腆的笑容,一个乖巧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女孩,这就是兴义市威舍镇下德赫小学支教教师李青梅给人的第一印象。

李青梅来自贵阳市,海口经济大学毕业,在外辗转工作几年后,她决定转行干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当一名教师。于是自考了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起教师资格证后,曾到过泰国曼松德昭帕亚孔子学院和俄罗斯培训机构担任过中文老师,教授当地学生基础中文。

作为贵州本地人,李青梅深知大山深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支教是她早就想过的事,原计划是等个人经济独立后再考虑支教,但因疫情原因,她把这个计划提前了。

2020年月8日,李青梅乘大巴到兴义,再从兴义换乘客车到威舍,学校教师再开车到威舍接她经1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终于到达贵州与云南交界处的下德赫小学。到支教学校后,她被孩子们的天真、单纯、朴实所打动,也被留守儿童们爱的缺失所震撼,如今,她已用母爱般温暖呵护了孩子们500个日日夜夜。

支教期间,李青梅主要担任四年级语文、三年级英语及其他学科每周共18节课的教学任务,除做好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她更多的是关爱学生的生活、心理的健康。虽未为人母,但却学会了用母爱般温暖关爱孩子们健康成长。

下德赫小学现有164学生,现在,村里孩子们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地处大山深处,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留守未成年人较多。学校有84个住校孩子,留守未成年人和住校孩子因家庭教育上的欠缺,孩子们尤其需要生活和心理上的呵护。

一个漆黑夜晚,姚怜羽和其他几个女同学急匆匆来到李青梅老师寝室门口大喊:“青梅老师,快出来啊。”当时吓得青梅老师以为是有孩子患重病了,赶紧跑出来,一看是有个女孩一颗牙掉了,吓得惊慌失措,不知道咋办。对于还处于懵懂的孩子来说,掉牙是大事。于是,她就耐心地陪她们聊了三十多分钟,解释为什么会掉牙换牙,孩子听后才开心地回寝室睡觉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高年级女孩第一次来月经,以为自己“快死了。”于是,李青梅老师就在课间自习时间段给高年级女孩子讲授第一次生理卫生课……

李青梅来支教日子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爱在点滴中体现

周末,李青梅大多数时间是家访,与孩子们一起交流。

第一次家访令李青梅终身难忘,那是一个周末,李青梅老师到当时三年级的学生熊璇卓家。一到熊璇卓家,熊璇卓就迫不及待地向她介绍本地的黄米饭花的制作方法。

“密蒙花,又称黄糯米饭花,中药,也可做糯米染料,染后的糯米特别香。”

熊璇卓叽叽喳喳不停地向李青梅老师介绍黄米饭花制作过程。

“青梅老师,我奶奶会做,你吃过没?”这是李青梅老师第一次认识黄米饭。

家访结束后,李青梅老师返回学校,想想这事可能就此结束了。

周一上午,熊璇卓静悄悄站在李青梅老师办公室座位后面,嘴巴腼腆地抿成一条线,黝黑的大眼睛不自然地左右转动,紧张害羞。

“怎么了?”李青梅老师笑着问,耐心等一会儿后,小熊才把背在身后的手伸到老师面前。

“给你!奶奶做的,你不是没有吃过嘛,尝一尝!”话音一落,就跑了出去。

李青梅老师看着塞进手中被揉得皱皱巴巴的塑料袋,袋子里包裹着几个可爱的黄色小米团。掰开一块放到嘴里,满嘴软糯清甜,李青梅老师眼眶一阵发热。

这种感觉在李青梅老师支教生涯中,出现过无数次。山里孩子的爱,就这么纯朴,在李青梅老师爱的滋润下,孩子们乐观地开出玫瑰,毫不吝啬回馈给老师。

周末,熊璇卓再次来到办公室门口,探出头小声问:“老师,周末还到我家家访吗?”

李青梅老师不忍拒绝孩子渴望的眼神,说好吧。周五临近下班时,孩子就会提前两节课一趟又一趟地跑来办公室叮嘱李青梅老师,放学了千万不要忘记等他。

放学后,李青梅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踏上归家路,孩子们唱着跑调的歌,天马行空聊着各种畅想。

孩子们并不明白家访真正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家访就只是单纯地欢迎老师来到家里做客。


课堂教学(1).jpg


李青梅老师课堂教学


李青梅老师再次踏进小熊家,仔细打量家中一切。熊璇卓家并不大,狭小的客厅里最好的家具就是一台小电视和一张破旧的沙发,四五个小孩挤在上面。刚坐下,熊璇卓热情地捧来自产的地瓜等水果,还把奶奶自种的玉米换来的爆米花摆在老师面前,看老师不动,热情地抓起一大把塞进老师手里。

这是大山里孩子觉得最好的东西,因为爱,孩子们就与老师分享。于是,李青梅老师便与孩子们一起谈学习生活上开心之事。

离开时,熊璇卓和一群小孩坚持要把老师送到村门口。

后来,李青梅了解到,熊璇卓的爸妈在他一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记事开始,熊璇卓就是跟着奶奶长大。

在一次在道德与法制课上,课本上出现了一道题,需要小朋友们回忆一下爸妈付出了哪些心血,轮到熊璇卓的时候,熊璇卓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两秒,然后回答:“爸爸去打工了,妈妈不要我了。”

听到熊璇卓的话后,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没有起哄,而是给予他安慰和帮助。如今,熊璇卓在青梅老师母爱般地关心下,成绩进步,生活开心,健康成长。

由于青梅老师爱生如子,再加上学校姓李的老师有好几个,于是低年级的孩子们亲切地叫她:“青梅妈妈。”高年级的孩子叫她:“青梅姐姐。”

李文义是下德赫小学校长,在下德赫工作了近30年,他告诉记者,青梅老师远离家人已有500个日夜,在支教的岁月里,不但没有一分报酬,每月还要交100元钱的生活费,工作兢兢业业,她对教育的情怀的确难得。


家访.jpg


李青梅老师家访


李青梅老师与“大山小爱”公益组织签订支教时间是从2020年9月到2021年7月,原计划支教时间是一年,但因农村小学缺老师及对教育的情怀,她为了山区的孩子,选择以个人身份留下继续支教到2022年7月,支教生涯延长一年。如今,她已倾情的在大山深处坚持了500个日夜,守望大山深处孩子的成才。

谈到支教,青梅告诉记者:“大部分支教老师都是支教一学期,而我坚持两年,只不过是陪孩子们多‘走一段’而已,对于孩子们人生成长而言,很快很短,对我而言,这是我日后无法雕刻的宝贵记忆,我将在教育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静待花开……”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来源 ‖ 兴义市教育局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源·泉 | 曹智勇雕塑艺术作品展在北航艺术馆开展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