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义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景区的深处,岩板上的纹路藏着亿万年的密码。王云忠的指尖轻触化石的边缘,毛刷拂过的瞬间,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响——被称为“时光雕刻者”的化石修复师,正用日复一日的专注,唤醒沉睡亿万年的生命痕迹,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化石修复匠人的世界,了解他在化石修复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化石修复师王云忠
在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一条5米长的贵州鱼龙化石静静陈列,骨骼舒展如游弋于远古海洋,吸引千万游客驻足仰望。它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不仅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收藏的最大脊椎动物化石,更是目前贵州鱼龙化石中“产出层位最低、保存最完整、修理最精细”的代表。它的完美呈现,是“时光雕刻者”王云忠用13个月日夜守护、毫厘精修的匠心之作。
点滴积累汇星河,岁月淬炼绽锋芒。王云忠的故事,始于一次抉择。2012年,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化石修复的方寸天地。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初入行时,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理修复技能培训,为了精准掌握分离岩石的力道,他白天站在外籍专家身旁用心学习,夜晚则埋头钻研,潜心摸索。
期间,他系统攻读了地质学、脊椎动物解剖学等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化石岩层的硬度与特性,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以及有关化石修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王云忠的修复技术日渐精进。他对修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模具模型制作、贵州龙挖盲等技术越发娴熟,逐渐掌握了不同物种化石的修复难点与对应技巧。理论素养的提升和过硬的本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躬身的“点滴”,正是他“汇星河”的起点。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恰似王云忠与化石对话的修行。显微镜下的骨骼纹路细如发丝,气动工具的嗡鸣轻得像怕惊扰沉睡的时光,每一次下刀都需屏息凝神——这份毫厘间的敬畏与专注,正是王云忠十三年光阴淬炼出的修行。
修复化石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从用刷子、吹风机等工具细细清除化石表面的泥土灰尘,到使用AB胶、B—72等材料对化石进行加固,再到根据碎片的形状、纹理等特征,将破碎的化石碎片进行拼接,对于缺失的部分,需要石膏、树脂等材料进行填补,到最后对修复后的化石进行打磨和抛光,每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坏,影响其科研价值。
时光把青涩沉淀为纯熟。从最初面对岩板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能精准判断化石骨骼在岩石中的走向,曾经需要40天才能完成的“贵州龙”化石修复,如今平均周期已缩短至20天。他的付出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展现:400余件贵州龙、幻龙、海百合等古生物化石在他手中重获新生,为古生物科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2015年,意大利专家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挑选29件化石运往意大利展览,其中就有王云忠修复的兴义欧龙化石,更让中国化石修复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印记。
这些默默的付出与卓越的技艺,让他最终赢得了时光与行业的双重认可:
2017年,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提名嘉奖。
2018年,受邀参加CCTV专题纪录片《开启时间的封印》拍摄,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化石修复的魅力。
2023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大地讲堂》,分享他的经验和见解。
2025年1月,被北大地空学院授予“化石修复证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专业领域铸就卓越之外,王云忠将对化石修复的热爱化为科普教育的热忱,成为连接远古生命与大众认知的桥梁。他热衷科普教育,经常参与讲解、科普讲座、指导化石修复体验、模型制作等,他还经常客串博物馆讲解员,围绕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进行讲解,向海内外游客讲解化石知识,将化石修复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他的足迹还遍布兴义五中、四小、凤仪路小学、阳光小学等,在50余次进校园宣讲、20余次科普讲座里,他或用充满童趣的话语让孩子们的眼里亮起对古生物的好奇星光,亦或用专业深度的讲述,在听众心中点燃探寻远古奥秘的火种。此外,他参与研发的挖掘体验模型、化石工艺品、贵州龙拓印等科普体验产品,不仅在市场上反响良好,还为青少年研学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从岩板上的第一笔清理,到博物馆里的千万次讲解,王云忠的故事,是无数化石修复师的缩影——他们用掌心的温度融化亿年的冰冷,用执着的匠心守护地球的记忆。这些“时光的雕刻者”或许默默无闻,但当孩子们因他们的科普睁大眼睛,当科研人员因他们的修复找到关键证据,当古生物化石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他们早已把个人的微光,汇入了文明传承的星河。向每一位守护时光印记的匠人致敬,愿更多“锋芒”在岁月中绽放。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来源 ‖ 贵州万峰林旅游集团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在兴义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景区的深处,岩板上的纹路藏着亿万年的密码。王云忠的指尖轻触化石的边缘,毛刷拂过的瞬间,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响——被称为“时光雕刻者”的化石修复师,正用日复一日的专注,唤醒沉睡亿万年的生命痕迹,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化石修复匠人的世界,了解他在化石修复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化石修复师王云忠
在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一条5米长的贵州鱼龙化石静静陈列,骨骼舒展如游弋于远古海洋,吸引千万游客驻足仰望。它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不仅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收藏的最大脊椎动物化石,更是目前贵州鱼龙化石中“产出层位最低、保存最完整、修理最精细”的代表。它的完美呈现,是“时光雕刻者”王云忠用13个月日夜守护、毫厘精修的匠心之作。
点滴积累汇星河,岁月淬炼绽锋芒。王云忠的故事,始于一次抉择。2012年,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化石修复的方寸天地。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初入行时,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理修复技能培训,为了精准掌握分离岩石的力道,他白天站在外籍专家身旁用心学习,夜晚则埋头钻研,潜心摸索。
期间,他系统攻读了地质学、脊椎动物解剖学等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化石岩层的硬度与特性,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以及有关化石修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王云忠的修复技术日渐精进。他对修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模具模型制作、贵州龙挖盲等技术越发娴熟,逐渐掌握了不同物种化石的修复难点与对应技巧。理论素养的提升和过硬的本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躬身的“点滴”,正是他“汇星河”的起点。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恰似王云忠与化石对话的修行。显微镜下的骨骼纹路细如发丝,气动工具的嗡鸣轻得像怕惊扰沉睡的时光,每一次下刀都需屏息凝神——这份毫厘间的敬畏与专注,正是王云忠十三年光阴淬炼出的修行。
修复化石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从用刷子、吹风机等工具细细清除化石表面的泥土灰尘,到使用AB胶、B—72等材料对化石进行加固,再到根据碎片的形状、纹理等特征,将破碎的化石碎片进行拼接,对于缺失的部分,需要石膏、树脂等材料进行填补,到最后对修复后的化石进行打磨和抛光,每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坏,影响其科研价值。
时光把青涩沉淀为纯熟。从最初面对岩板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能精准判断化石骨骼在岩石中的走向,曾经需要40天才能完成的“贵州龙”化石修复,如今平均周期已缩短至20天。他的付出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展现:400余件贵州龙、幻龙、海百合等古生物化石在他手中重获新生,为古生物科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2015年,意大利专家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挑选29件化石运往意大利展览,其中就有王云忠修复的兴义欧龙化石,更让中国化石修复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印记。
这些默默的付出与卓越的技艺,让他最终赢得了时光与行业的双重认可:
2017年,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提名嘉奖。
2018年,受邀参加CCTV专题纪录片《开启时间的封印》拍摄,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化石修复的魅力。
2023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大地讲堂》,分享他的经验和见解。
2025年1月,被北大地空学院授予“化石修复证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专业领域铸就卓越之外,王云忠将对化石修复的热爱化为科普教育的热忱,成为连接远古生命与大众认知的桥梁。他热衷科普教育,经常参与讲解、科普讲座、指导化石修复体验、模型制作等,他还经常客串博物馆讲解员,围绕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进行讲解,向海内外游客讲解化石知识,将化石修复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他的足迹还遍布兴义五中、四小、凤仪路小学、阳光小学等,在50余次进校园宣讲、20余次科普讲座里,他或用充满童趣的话语让孩子们的眼里亮起对古生物的好奇星光,亦或用专业深度的讲述,在听众心中点燃探寻远古奥秘的火种。此外,他参与研发的挖掘体验模型、化石工艺品、贵州龙拓印等科普体验产品,不仅在市场上反响良好,还为青少年研学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从岩板上的第一笔清理,到博物馆里的千万次讲解,王云忠的故事,是无数化石修复师的缩影——他们用掌心的温度融化亿年的冰冷,用执着的匠心守护地球的记忆。这些“时光的雕刻者”或许默默无闻,但当孩子们因他们的科普睁大眼睛,当科研人员因他们的修复找到关键证据,当古生物化石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他们早已把个人的微光,汇入了文明传承的星河。向每一位守护时光印记的匠人致敬,愿更多“锋芒”在岁月中绽放。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来源 ‖ 贵州万峰林旅游集团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