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亮 灯》

罗振‖《亮 灯》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2-28 20:36    [原创]

暮色苍茫,鞭炮炸响,又是一年元宵节,已有两年未回老家过元宵亮灯了。混沌记忆中,感到现实与虚构的陌生。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灯光点点,爆竹声声,彰显隆重春节之后元宵节独有韵味,再次闻到那种令人心动、舒服蜡烛和硝磺味。

家乡元宵节热闹,特别是到祖坟上亮灯值得回味。

在家乡南盘江镇,元宵节前后两天,晚上要到祖坟亮灯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给已逝的先人亮灯一是让他们在元宵节里不孤单,二是为祈求先人保佑一家身体健康,平安多福。

元宵当天,从吃过早饭开始,村子里啪啪鞭炮声不绝于耳,到晚上最热闹。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人们对亮灯的重视。

在记忆中,小时候我们不叫元宵,叫过十四。十四试灯,十六落灯。元宵节,已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亮灯的,说是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的财气会流到姑娘家,人们认为十五的灯,能让家人财气兴旺。

在十五的早晨,一家人就忙开了。大人小孩齐上阵,打钱纸,削竹签,粘灯罩,做蜡烛.....家中一片忙碌景象。印象最深的是做蜡烛时场景,至今,蜡融化时的香味还在漂浮着......

八十年代前后,经济困难,亮灯使用的蜡烛需自家做。爷爷先准备好许多长约30厘米易燃的竹签,在竹签上裹上草纸。一切准备就绪,在锅中放入凝固的蜡块用柴火加热,一会儿,蜡块融化。我和爷爷便用竹签在融化的蜡中浇蘸,如此反复浇蘸十多次,一棵棵晶莹剔透的蜡烛便做成了,蜡的香味在满屋萦绕着。

夕阳西下,太阳失去光芒,落日余晖笼罩着村落。黄昏时分,父亲带着一家大小来到祖坟。举目望去,漫山遍野成灯火的海洋,孤坟野洼,荒山野岭开始喧嚣起来。

到了坟地,父亲拿起镰刀铲除坟前杂草,松动土质,在中间栽上一棵蜡烛,罩上彩纸粘好的灯罩,点燃蜡烛。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点燃香,烧纸磕头,父亲磕头时嘴里呢喃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平安,孩子学业有成。我们也依次学父亲样子给祖先虔诚的磕三个响头。磕头结束,放鞭炮和烟花,鞭炮响起,烟花照耀,孤寂荒凉坟地灯火通明。

问父亲给祖坟亮灯的由来,父亲说亮灯盛行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已无法考究,但起源却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与母亲离散了,当朱元璋做皇帝后,得知母亲去世好多年了。一天,他来到母亲葬地,可是遍野都是荒冢,哪一座才是母亲的呢?于是他在每一座坟前点一盏灯,然后说:“孩儿不孝,孩儿今天给母亲叩头谢罪来了,是我母亲,您的灯就亮着,不是就都熄掉。”当时君民有着明显界线,谁敢不服从皇帝,就连死掉鬼魂都惧怕皇帝三分。因此,当朱元璋叩首三拜结束,除一座坟墓的灯亮着外,其余全熄灭了。而这亮着的,正是朱元璋母亲的坟茔。后来,这种“亮灯”的风俗也逐渐盛行起来,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

山上,羊肠小道上来亮灯祭祀祖宗的人络绎不绝。遥望远处,漫山遍野灯火通明,宛如海市蜃楼一般,明亮却又缥缈,一丝淡淡凄凉中透着温情,也许元宵节就是逝去亲人的篝火晚会,而我们在五彩斑斓的晚会上与前辈共度佳节。

回到家,老木屋各个房间的灯也亮了。贫穷年代,每每因读书熬夜点灯,为省灯油,父母催促早睡。但元宵节破例,一夜灯火通明,连鸡圈、猪圈、牛卷、水井边、菜地里也灯光摇曳。

世事变迁,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元宵节亮灯,很多已不用燃烧的蜡烛了,改成电子蜡烛,更时尚,环保安全。但看到这些美观的电子蜡烛,似乎感到一些从历史长廊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正渐离视线,还是儿时元宵节难以忘怀,或许是就是对过去那段生活的眷恋和追忆吧。

生者如云,逝者如斯,元宵亮灯照亮人间天堂。江山永存,四季更新,生命代谢,人间天堂来来往往,不变的是对先辈亲情思恋与缅怀。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李念秋‖春之声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亮 灯》

罗振‖《亮 灯》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2-28 20:36    [原创]

暮色苍茫,鞭炮炸响,又是一年元宵节,已有两年未回老家过元宵亮灯了。混沌记忆中,感到现实与虚构的陌生。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灯光点点,爆竹声声,彰显隆重春节之后元宵节独有韵味,再次闻到那种令人心动、舒服蜡烛和硝磺味。

家乡元宵节热闹,特别是到祖坟上亮灯值得回味。

在家乡南盘江镇,元宵节前后两天,晚上要到祖坟亮灯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给已逝的先人亮灯一是让他们在元宵节里不孤单,二是为祈求先人保佑一家身体健康,平安多福。

元宵当天,从吃过早饭开始,村子里啪啪鞭炮声不绝于耳,到晚上最热闹。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人们对亮灯的重视。

在记忆中,小时候我们不叫元宵,叫过十四。十四试灯,十六落灯。元宵节,已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亮灯的,说是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的财气会流到姑娘家,人们认为十五的灯,能让家人财气兴旺。

在十五的早晨,一家人就忙开了。大人小孩齐上阵,打钱纸,削竹签,粘灯罩,做蜡烛.....家中一片忙碌景象。印象最深的是做蜡烛时场景,至今,蜡融化时的香味还在漂浮着......

八十年代前后,经济困难,亮灯使用的蜡烛需自家做。爷爷先准备好许多长约30厘米易燃的竹签,在竹签上裹上草纸。一切准备就绪,在锅中放入凝固的蜡块用柴火加热,一会儿,蜡块融化。我和爷爷便用竹签在融化的蜡中浇蘸,如此反复浇蘸十多次,一棵棵晶莹剔透的蜡烛便做成了,蜡的香味在满屋萦绕着。

夕阳西下,太阳失去光芒,落日余晖笼罩着村落。黄昏时分,父亲带着一家大小来到祖坟。举目望去,漫山遍野成灯火的海洋,孤坟野洼,荒山野岭开始喧嚣起来。

到了坟地,父亲拿起镰刀铲除坟前杂草,松动土质,在中间栽上一棵蜡烛,罩上彩纸粘好的灯罩,点燃蜡烛。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点燃香,烧纸磕头,父亲磕头时嘴里呢喃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平安,孩子学业有成。我们也依次学父亲样子给祖先虔诚的磕三个响头。磕头结束,放鞭炮和烟花,鞭炮响起,烟花照耀,孤寂荒凉坟地灯火通明。

问父亲给祖坟亮灯的由来,父亲说亮灯盛行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已无法考究,但起源却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与母亲离散了,当朱元璋做皇帝后,得知母亲去世好多年了。一天,他来到母亲葬地,可是遍野都是荒冢,哪一座才是母亲的呢?于是他在每一座坟前点一盏灯,然后说:“孩儿不孝,孩儿今天给母亲叩头谢罪来了,是我母亲,您的灯就亮着,不是就都熄掉。”当时君民有着明显界线,谁敢不服从皇帝,就连死掉鬼魂都惧怕皇帝三分。因此,当朱元璋叩首三拜结束,除一座坟墓的灯亮着外,其余全熄灭了。而这亮着的,正是朱元璋母亲的坟茔。后来,这种“亮灯”的风俗也逐渐盛行起来,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

山上,羊肠小道上来亮灯祭祀祖宗的人络绎不绝。遥望远处,漫山遍野灯火通明,宛如海市蜃楼一般,明亮却又缥缈,一丝淡淡凄凉中透着温情,也许元宵节就是逝去亲人的篝火晚会,而我们在五彩斑斓的晚会上与前辈共度佳节。

回到家,老木屋各个房间的灯也亮了。贫穷年代,每每因读书熬夜点灯,为省灯油,父母催促早睡。但元宵节破例,一夜灯火通明,连鸡圈、猪圈、牛卷、水井边、菜地里也灯光摇曳。

世事变迁,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元宵节亮灯,很多已不用燃烧的蜡烛了,改成电子蜡烛,更时尚,环保安全。但看到这些美观的电子蜡烛,似乎感到一些从历史长廊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正渐离视线,还是儿时元宵节难以忘怀,或许是就是对过去那段生活的眷恋和追忆吧。

生者如云,逝者如斯,元宵亮灯照亮人间天堂。江山永存,四季更新,生命代谢,人间天堂来来往往,不变的是对先辈亲情思恋与缅怀。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李念秋‖春之声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