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2-06-03 20:52    [原创]

“自来水进家啦,终于结束喝蓄水的日子。”年过耄耋之年的父亲喜形于色,像孩子般高兴。2019年5月1日,兴义市南盘江镇红椿村,清澈可口的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饱受饮水之苦的村民奔走欢呼。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南盘江岸边,居住着七百多户两千多人。这里山高、沟多,曾是闻名的“甘蔗之乡”。脚下,南盘江之水哗哗向东流,汇集成万峰湖,然后环崇山峻岭,流向珠江,越流越远……在岸边,虽能看见清澈的水向东流,但在我童年记忆深处这里是最缺生活饮水的地方之一,其原因是家居住在南盘江的坡上,地名就叫坡穴。

七八十年代时,我们村子里喝水是在沟边、树下或田边地角挖一个直径约一米,深度约八十厘米的井,名叫井,实为水坑,靠老天下雨聚水沉淀或浸水而供村民生活饮用。秋冬枯水季节,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各自挑着空木桶到村子离家近一公里的老井里去挑水。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当时挑水所用工具是扁担挑木桶。天蒙蒙亮,路上传来脚步声、扁担与木桶咯吱摩擦声及有说有笑的声音,就知道村民又去挑水了。

“咯咯……”鸡叫三鸣,就有人手提马灯早起去井里挑水,因老井出水流量小,容量不大,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抢挑,稍微慢点就无水可挑了,这样勉勉强强能维持到春节前后。碰着特别干旱之年,老天不下雨,水井流出的水会越来越小,村民们就要下到南盘江挑水,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男女老少,来来回回、穿梭不停……

逢枯水季,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便产生等水这个活儿。劳动力强的大人忙碌着种地,等水这活便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等水就是带上家里的木桶到井边,目不转睛望着水一滴一滴流出来,然后用木瓢一瓢一瓢装进木桶里,盛满了小跑着回家把大人叫来挑回去,装进用石板扣的水缸里,然后又挑着空木桶返回井边继续守水,要守四挑水,水缸装满方能休息。

当时,我家的状况是父母亲早出晚归忙着去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姐姐上学读书。等水是我和哥哥的任务,我与哥哥经常轮流守水,就连一天两餐饭都是家里人送到井边吃,偶尔一晚上睡觉是在井边,困时就在草地打盹,由哥哥守着,哥哥困了,我等着……一支木桶水装满了,换另一支空桶。干旱季节,这口老井出水量小的可怜,加上等的人多,整天等到的水也就十多挑。挑回家的水除了必须用来煮饭饮用之外,淘米和洗菜用过的水喂生畜,早上洗脸水留着晚上洗脚,节省点可用两天。如此年复年、月复月、日复日度过,可谓是望着南盘江之水向东流,却无水用。

到九十年代,经济稍微好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修蓄水池,雨季时将水蓄好,以便急用。但池子里的水存蓄时间太长,经检测,水质未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常规标准,直接关系到村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

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水通路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01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整合资金,从则戎的小龙滩把饮水管拉到村里,群众饮水问题终于彻底解决,每家每户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啦。

已过花甲之年的妈妈用着哗哗而淌的自来水,高兴地跟我说:“儿呀,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感谢党、感谢政府!”

水通解决了上百年村民的生活问题,而路的变迁则是村民奔向致富路的快速通道。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父亲回忆,老辈到红春村居住那时,村里原本也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过去村里没有一条明显的路,人们出行基本是顺着山坡走,拣着没有危险、无障碍处下脚走。人们在密密匝匝的荆棘灌木间穿来绕去,忽陡忽缓地上坡下坡,走出遮天蔽日的松林,才到当时的政府。上山干活,路在脚下,各拣各的路走,三人不同路,十人路不同。

要想富,先修路。到了1956年,巴结糖厂建立,为发展甘蔗种植,将甘蔗运到糖厂,整个巴结镇内掀起修路热潮,村里的人们投工投劳参与挖路。寂静的乡村,炮声如雷,铁锄闪动,红旗飘飘,歌声阵阵。村里宣传队,还有高年级的师生们,一日日地扛着红旗,呼着口号,唱着歌到挖路现场慰问演出,呐喊助威。

就这样,原来的羊肠小道,一日日变宽变长,半年工夫,从村里到巴结糖厂的泥巴公路就挖出来了。路通后的很多日子里,不单是小娃娃们,连大人们也是有事无事都要去路上来来回回的走走,路好似吸铁石,而人是一块铁。

路通了,拖拉机在甘蔗收获的季节里,整天“突突突”地忙得冒烟在路上运甘蔗。

路通了,村民种上甘蔗,经济逐渐好转。后来,村里有头脑的人买回好几台手扶拖拉机,在卖甘蔗的季节,不分白天黑夜,一趟一趟地往外运。拖拉机里装满着甜甜的甘蔗,人却猴子般拉着篷杆站在车帮上,摇摇晃晃地一路开去,昔日寂静的乡村,车来人往,热闹非凡。

路通了,但仍是黄泥巴路,天晴一路灰,下雨一路泥。天晴吃灰,拉甘蔗车子可以走,一旦下雨,路滑,滑得车子开不动。于是卖甘蔗的村民帮忙推车,往轮子前填石垫草,满载甘蔗的拖拉机蜗牛般往前挪动,近十公里的路程,要开两三个时辰才到目的地。

因种甘蔗经济效益不错,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后来,随着天生桥水电站的修建,巴结糖厂不复存在了,村里的路完成了运输甘蔗的光荣使命,变成普通的通村路。那几年,车碾雨淋水冲刷,通村路不是塌方断路,就是坑洼积水,寸步难行。

脱贫攻坚伊始,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要通路,实施“村村通”工程,这是一个惠民,方便百姓出行的好工程。

2015年,“村村通”开始实施,六十年的土路换新颜,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之前不敢开轿车回家的游子,开着各种款式的轿车回家过年过节。过去,碰到村里的红白喜事,游子们愁的就是天气,愁的就是路。如今不管天晴下雨,随时可开轿车回去。村里人得了头疼脑热等病,也是开起车就可以往城里医院送,甚是方便。

“村村通”把路硬化到每家每户,还有人护理。路如蛛网,四通八达。过去肩挑的活计,现在变成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运输。现在的村里,几乎家家有一样车,干活时拉着家人,拉着肥料。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下地干活骑着摩托车,像城里人开着宝马兜风一样潇洒,一路红尘,好不威风。

村路悠悠,越走越宽。村里的路,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羊肠小路到车行的宽阔大道,从坑洼不平的泥泞土路到平整光洁的水泥路,承载着村民的梦想、追求和幸福,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吃水不忘挖井人,开车不忘修路人。如今的红椿村,水清路好,电通网通,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神州文艺》签约作家。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在《中国教育报》《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代表作品:散文《父亲土地情节》《从“锅儿”到WiFi的演变》等。通讯《职教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家》《守望大山 爱生如子——记贵州省骨干教师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面,近三年来,精准指导上百名学生成功填报志愿,作者联系电话18208652446。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邱成胜写生作品欣赏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2-06-03 20:52    [原创]

“自来水进家啦,终于结束喝蓄水的日子。”年过耄耋之年的父亲喜形于色,像孩子般高兴。2019年5月1日,兴义市南盘江镇红椿村,清澈可口的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饱受饮水之苦的村民奔走欢呼。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南盘江岸边,居住着七百多户两千多人。这里山高、沟多,曾是闻名的“甘蔗之乡”。脚下,南盘江之水哗哗向东流,汇集成万峰湖,然后环崇山峻岭,流向珠江,越流越远……在岸边,虽能看见清澈的水向东流,但在我童年记忆深处这里是最缺生活饮水的地方之一,其原因是家居住在南盘江的坡上,地名就叫坡穴。

七八十年代时,我们村子里喝水是在沟边、树下或田边地角挖一个直径约一米,深度约八十厘米的井,名叫井,实为水坑,靠老天下雨聚水沉淀或浸水而供村民生活饮用。秋冬枯水季节,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各自挑着空木桶到村子离家近一公里的老井里去挑水。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当时挑水所用工具是扁担挑木桶。天蒙蒙亮,路上传来脚步声、扁担与木桶咯吱摩擦声及有说有笑的声音,就知道村民又去挑水了。

“咯咯……”鸡叫三鸣,就有人手提马灯早起去井里挑水,因老井出水流量小,容量不大,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抢挑,稍微慢点就无水可挑了,这样勉勉强强能维持到春节前后。碰着特别干旱之年,老天不下雨,水井流出的水会越来越小,村民们就要下到南盘江挑水,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男女老少,来来回回、穿梭不停……

逢枯水季,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便产生等水这个活儿。劳动力强的大人忙碌着种地,等水这活便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等水就是带上家里的木桶到井边,目不转睛望着水一滴一滴流出来,然后用木瓢一瓢一瓢装进木桶里,盛满了小跑着回家把大人叫来挑回去,装进用石板扣的水缸里,然后又挑着空木桶返回井边继续守水,要守四挑水,水缸装满方能休息。

当时,我家的状况是父母亲早出晚归忙着去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姐姐上学读书。等水是我和哥哥的任务,我与哥哥经常轮流守水,就连一天两餐饭都是家里人送到井边吃,偶尔一晚上睡觉是在井边,困时就在草地打盹,由哥哥守着,哥哥困了,我等着……一支木桶水装满了,换另一支空桶。干旱季节,这口老井出水量小的可怜,加上等的人多,整天等到的水也就十多挑。挑回家的水除了必须用来煮饭饮用之外,淘米和洗菜用过的水喂生畜,早上洗脸水留着晚上洗脚,节省点可用两天。如此年复年、月复月、日复日度过,可谓是望着南盘江之水向东流,却无水用。

到九十年代,经济稍微好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修蓄水池,雨季时将水蓄好,以便急用。但池子里的水存蓄时间太长,经检测,水质未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常规标准,直接关系到村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

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水通路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01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整合资金,从则戎的小龙滩把饮水管拉到村里,群众饮水问题终于彻底解决,每家每户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啦。

已过花甲之年的妈妈用着哗哗而淌的自来水,高兴地跟我说:“儿呀,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感谢党、感谢政府!”

水通解决了上百年村民的生活问题,而路的变迁则是村民奔向致富路的快速通道。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父亲回忆,老辈到红春村居住那时,村里原本也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过去村里没有一条明显的路,人们出行基本是顺着山坡走,拣着没有危险、无障碍处下脚走。人们在密密匝匝的荆棘灌木间穿来绕去,忽陡忽缓地上坡下坡,走出遮天蔽日的松林,才到当时的政府。上山干活,路在脚下,各拣各的路走,三人不同路,十人路不同。

要想富,先修路。到了1956年,巴结糖厂建立,为发展甘蔗种植,将甘蔗运到糖厂,整个巴结镇内掀起修路热潮,村里的人们投工投劳参与挖路。寂静的乡村,炮声如雷,铁锄闪动,红旗飘飘,歌声阵阵。村里宣传队,还有高年级的师生们,一日日地扛着红旗,呼着口号,唱着歌到挖路现场慰问演出,呐喊助威。

就这样,原来的羊肠小道,一日日变宽变长,半年工夫,从村里到巴结糖厂的泥巴公路就挖出来了。路通后的很多日子里,不单是小娃娃们,连大人们也是有事无事都要去路上来来回回的走走,路好似吸铁石,而人是一块铁。

路通了,拖拉机在甘蔗收获的季节里,整天“突突突”地忙得冒烟在路上运甘蔗。

路通了,村民种上甘蔗,经济逐渐好转。后来,村里有头脑的人买回好几台手扶拖拉机,在卖甘蔗的季节,不分白天黑夜,一趟一趟地往外运。拖拉机里装满着甜甜的甘蔗,人却猴子般拉着篷杆站在车帮上,摇摇晃晃地一路开去,昔日寂静的乡村,车来人往,热闹非凡。

路通了,但仍是黄泥巴路,天晴一路灰,下雨一路泥。天晴吃灰,拉甘蔗车子可以走,一旦下雨,路滑,滑得车子开不动。于是卖甘蔗的村民帮忙推车,往轮子前填石垫草,满载甘蔗的拖拉机蜗牛般往前挪动,近十公里的路程,要开两三个时辰才到目的地。

因种甘蔗经济效益不错,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后来,随着天生桥水电站的修建,巴结糖厂不复存在了,村里的路完成了运输甘蔗的光荣使命,变成普通的通村路。那几年,车碾雨淋水冲刷,通村路不是塌方断路,就是坑洼积水,寸步难行。

脱贫攻坚伊始,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要通路,实施“村村通”工程,这是一个惠民,方便百姓出行的好工程。

2015年,“村村通”开始实施,六十年的土路换新颜,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之前不敢开轿车回家的游子,开着各种款式的轿车回家过年过节。过去,碰到村里的红白喜事,游子们愁的就是天气,愁的就是路。如今不管天晴下雨,随时可开轿车回去。村里人得了头疼脑热等病,也是开起车就可以往城里医院送,甚是方便。

“村村通”把路硬化到每家每户,还有人护理。路如蛛网,四通八达。过去肩挑的活计,现在变成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运输。现在的村里,几乎家家有一样车,干活时拉着家人,拉着肥料。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下地干活骑着摩托车,像城里人开着宝马兜风一样潇洒,一路红尘,好不威风。

村路悠悠,越走越宽。村里的路,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羊肠小路到车行的宽阔大道,从坑洼不平的泥泞土路到平整光洁的水泥路,承载着村民的梦想、追求和幸福,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吃水不忘挖井人,开车不忘修路人。如今的红椿村,水清路好,电通网通,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神州文艺》签约作家。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在《中国教育报》《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代表作品:散文《父亲土地情节》《从“锅儿”到WiFi的演变》等。通讯《职教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家》《守望大山 爱生如子——记贵州省骨干教师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面,近三年来,精准指导上百名学生成功填报志愿,作者联系电话18208652446。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邱成胜写生作品欣赏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