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做这样的梦。
高考考场上,古诗词忘记了,数学公式背不出,英语单词忘了,物理的各种力怎么也算不清……
醒来,南柯一梦,方放心,松口气,自己终于不再是高三生了。
又逢炎炎夏日的高考季,它犹如烧红的烙铁,时不时触痛我敏感的神经;它犹如一团越理越乱的麻刀,常常勾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紧张;它犹如一位熟识的故知,虽久未谋面,却在生命中从未走远,是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高考离我已三十载,思忆里,高考却是那么近,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读书时,父母老师常说,高考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对于此说法,不置可否,但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却是当年莘莘学子不折不扣的的梦想。小时候,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对农村七零后小子,高考升学就成了脱农的唯一良机。
高考那个时代,我生活在农村。高中在兴义五中就读,因从农村进入县城学校求学,一直未有优越感,凡事靠自己。印象中,知识渊博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理论是高考是人生分水岭,成功的当干部穿皮鞋,没成功做农民穿草鞋,人生的地位和意义都会在高考时分出层次。对于其中的道理,似懂非懂,高考后那么多年才明白,父母、还有身边很多人对自己的高考抱有那么大的殷切希望。
对我而言,那年高考影响至大,刻骨铭心。我的高考是在30年前。那时,物质相对匮乏,与现在相比,高考简单而朴实——既无现在这样完备的条件和设施,也无这样渲染的环境和氛围,更没有现在这般铺天盖地的陪考大军和后勤工作者。
哪时,高考是从7月7日开始,历时2天半。高考的头天傍晚,父亲专门托人从老家给我带来几个粽子,寓意“高中”,也算是给我壮行了。父亲知道我英语不好,还捎来话给我减压:“儿子,放松考,考得好最好,考不好也不怕,反正家里有田地,不会失业。”至今,我都为父亲的这几句话感动着,也是高考记忆里最温暖最温馨的记忆。
首科考语文,翻开卷子后,我大概浏览了一下,作文题是阅读一段短文,写一篇200字说明文和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答卷过程中,因为紧张,感觉生疏的地方很多,于是,就按照老师考前的叮嘱,把不会做的题放下,先做会的,并且在心里先构思作文,打好腹稿。时间在悄无声息中流淌,不知不觉150分钟到了,考试结束,总算渡过第一科考试。
接下来考英语就感到力不从心了,英语是我的短板,因在农村读的初中,英语是初二才起步学的,且当时无专业英语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有些英语单词发音连老师都读不准,再加上说中考不考英语,于是,基本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到了高中,难度加大,学英语似乎在听天书,更是不懂。考英语那天,颇感气馁,全凭蒙了,提前就想到一定会考砸,预计只能考30分左右。想到一下子要比别的同学少了几十分,感到欲哭无泪......要知道,那时专科分数线比本科分数线就相差20分左右。后来,高考英语成绩仅得38分,佐证了这不争的事实。
最后一科考结束,如释重负,考得好坏已不重要。有些搞笑的是,后来据说母亲找算命先生帮我算了一卦,说是我那年运气不好,蒙的英语对不了多少,考不上大学,只能读师范类学校。后来录取结果真如此,也许这就是天意。
那时,高考志愿是分数未出来就开始填报。高考虽结束,大家并没有因考试结束而放松,不管考好与坏,皆要填志愿,估分填报志愿才是重头戏。说实在话,我报志愿就是一塌糊涂,父母都是农民,县城里连个亲戚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帮忙参考了。因知道自己英语太差,总分估算很低,未过多思索就选黔西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填报了。
九月,我居然接到师范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许是算命先生不经意的话实现了预想,也算是高考中一段有意思的插曲故事吧。父母及我还是非常知足,毕竟是鲤鱼终跳过了龙门,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转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十载弹指一挥间,高考有关的记忆仍历久弥新,成了抹不去的记忆。那个年代独有的高考,犹如幻灯片一直循环放映着:班主任的教诲,同学们的拼搏,操场上的细雨,路灯下复习的背影,湾塘河畔戏水的笑声,考场上的失忆……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神州文艺》签约作家。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在《中国教育报》《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代表作品:散文《父亲土地情节》《从“锅儿”到WiFi的演变》等。通讯《职教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家》《守望大山 爱生如子——记贵州省骨干教师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面,近三年来,精准指导上百名学生成功填报志愿。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时常做这样的梦。
高考考场上,古诗词忘记了,数学公式背不出,英语单词忘了,物理的各种力怎么也算不清……
醒来,南柯一梦,方放心,松口气,自己终于不再是高三生了。
又逢炎炎夏日的高考季,它犹如烧红的烙铁,时不时触痛我敏感的神经;它犹如一团越理越乱的麻刀,常常勾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紧张;它犹如一位熟识的故知,虽久未谋面,却在生命中从未走远,是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高考离我已三十载,思忆里,高考却是那么近,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读书时,父母老师常说,高考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对于此说法,不置可否,但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却是当年莘莘学子不折不扣的的梦想。小时候,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对农村七零后小子,高考升学就成了脱农的唯一良机。
高考那个时代,我生活在农村。高中在兴义五中就读,因从农村进入县城学校求学,一直未有优越感,凡事靠自己。印象中,知识渊博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理论是高考是人生分水岭,成功的当干部穿皮鞋,没成功做农民穿草鞋,人生的地位和意义都会在高考时分出层次。对于其中的道理,似懂非懂,高考后那么多年才明白,父母、还有身边很多人对自己的高考抱有那么大的殷切希望。
对我而言,那年高考影响至大,刻骨铭心。我的高考是在30年前。那时,物质相对匮乏,与现在相比,高考简单而朴实——既无现在这样完备的条件和设施,也无这样渲染的环境和氛围,更没有现在这般铺天盖地的陪考大军和后勤工作者。
哪时,高考是从7月7日开始,历时2天半。高考的头天傍晚,父亲专门托人从老家给我带来几个粽子,寓意“高中”,也算是给我壮行了。父亲知道我英语不好,还捎来话给我减压:“儿子,放松考,考得好最好,考不好也不怕,反正家里有田地,不会失业。”至今,我都为父亲的这几句话感动着,也是高考记忆里最温暖最温馨的记忆。
首科考语文,翻开卷子后,我大概浏览了一下,作文题是阅读一段短文,写一篇200字说明文和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答卷过程中,因为紧张,感觉生疏的地方很多,于是,就按照老师考前的叮嘱,把不会做的题放下,先做会的,并且在心里先构思作文,打好腹稿。时间在悄无声息中流淌,不知不觉150分钟到了,考试结束,总算渡过第一科考试。
接下来考英语就感到力不从心了,英语是我的短板,因在农村读的初中,英语是初二才起步学的,且当时无专业英语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有些英语单词发音连老师都读不准,再加上说中考不考英语,于是,基本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到了高中,难度加大,学英语似乎在听天书,更是不懂。考英语那天,颇感气馁,全凭蒙了,提前就想到一定会考砸,预计只能考30分左右。想到一下子要比别的同学少了几十分,感到欲哭无泪......要知道,那时专科分数线比本科分数线就相差20分左右。后来,高考英语成绩仅得38分,佐证了这不争的事实。
最后一科考结束,如释重负,考得好坏已不重要。有些搞笑的是,后来据说母亲找算命先生帮我算了一卦,说是我那年运气不好,蒙的英语对不了多少,考不上大学,只能读师范类学校。后来录取结果真如此,也许这就是天意。
那时,高考志愿是分数未出来就开始填报。高考虽结束,大家并没有因考试结束而放松,不管考好与坏,皆要填志愿,估分填报志愿才是重头戏。说实在话,我报志愿就是一塌糊涂,父母都是农民,县城里连个亲戚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帮忙参考了。因知道自己英语太差,总分估算很低,未过多思索就选黔西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填报了。
九月,我居然接到师范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许是算命先生不经意的话实现了预想,也算是高考中一段有意思的插曲故事吧。父母及我还是非常知足,毕竟是鲤鱼终跳过了龙门,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转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十载弹指一挥间,高考有关的记忆仍历久弥新,成了抹不去的记忆。那个年代独有的高考,犹如幻灯片一直循环放映着:班主任的教诲,同学们的拼搏,操场上的细雨,路灯下复习的背影,湾塘河畔戏水的笑声,考场上的失忆……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神州文艺》签约作家。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在《中国教育报》《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代表作品:散文《父亲土地情节》《从“锅儿”到WiFi的演变》等。通讯《职教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家》《守望大山 爱生如子——记贵州省骨干教师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面,近三年来,精准指导上百名学生成功填报志愿。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