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一生嗜茶。只要空闲下来,他就会坐到火塘边,裹一杆烟咬在嘴里,开始煮茶。尤其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一家人围炉而坐。熊熊燃烧的柴火上方,挂着一把已被烟火熏得漆黑的铝壶,壶里的山泉水咕咕冒着热气。伯父先将搪瓷茶缸烤干,从身后篱笆墙上的竹篓里,抓一把茶叶放进去,然后伸到火头上,不停地摇晃抖动,直到一阵略带糊味的茶香弥漫开来,这才取下铝壶,将开水倒入茶缸。只听“噗嗤”一声,随着一团热气从茶缸里冒出,一壶浓酽醇厚的茶水,就泡成了。
有人认为,用这种方法冲泡的茶叶,名为烤茶。
《中国茶俗学》说,生活在云南西北的彝族同胞,喜欢烤茶。无独有偶,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彝族同胞,也喜欢烤茶,并开发了一款名为“三宝红”的烤茶产品。伯父之所以喜欢烤茶,是不是受到彝族同胞的影响?因为黔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是彝族先民的世袭领地。
其实,我们有所不知,彝族先民极有可能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保存在贵州毕节的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记载了一万年以前,彝族先民发现、栽培、饮用茶叶的过程。《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是百药之王,后来才演变为饮品。但彝族先民和神农氏,在发现和利用茶叶的问题上,究竟谁先谁后?还需要研究。但从《物始纪略》的记载看,西南地区、包括黔西南在内的彝族先民,使用茶叶的历史已经上万年,却勿庸置疑。
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苗蛮》里写到:“白倮倮,倮倮中贱种也……以贩茶为业。”易辅上的《黔书》也说:“白倮倮,永宁州慕役司及水西皆有之……以贩茶为业。”由此看来,在云贵高原这片土地上,彝族同胞与茶叶打交道,不仅时间很早,而且非常频繁。
大约因为这里是最早生长茶树的地方吧!
1980年7月13日,晴隆县农业局农艺师卢其明,在晴隆和普安交界的云头大山上,发现一枚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揭开了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神秘面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双兴评价道:“世界上茶科化石甚为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贵州发现的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2010年,郭双兴在接受黔西南电视台采访时,明确地说:“此化石可归属四球茶籽化石,推测年代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第三纪包括古近纪和新近纪,地质年代上限为6500万年;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质年代下限为258万年。”
也就是说,如果这枚茶籽化石发生在第四纪的全新世,则存在时间至少已有258万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茶树已经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自由地生长了。有了这个前提,世代生活于斯的彝族先民,也就有了发现和利用茶叶、并将其写入古籍的条件。
茶籽化石的发现,充分证明黔西南毫无争议是茶树原产地,至少是重要组成区域。安徽农大教授陈椽说:“茶树起源于何时,但未发现化石,无从考证。从古生物学研究的角度,还是要以化石为根据。”茶学界、地质学界的专家米太岩、何昌祥等人也持这个观点。现在黔西南有了具有权威结论的茶树器官化石,原产地在哪里?已经无须解释。
时至今日,以普安县马家坪为代表,黔西南境内,仍然生长着超过十万株野生千年古茶树。这也是论证茶树原产地最好的注脚。
作为茶树原产地,应该也是茶文化发祥地。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云头大山周边的茶叶,每年的隆冬时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冰封雪冻的时候,就开始绽放芽叶。茶农们就穿着冬装,挎着竹篮,进入茶园,开始采摘新一年的茶青。
“明前茶”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价值不菲,就因为是在早春时节上市。但出乎人们的想象,普安茶叶都是年底之前,即每年冬至前后开园采摘。
为此,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决定:从2022年开始,将每年的元旦,定为“贵州绿茶第一采”采茶日;将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的“茶神谷”,作为永久首采地。
目前为止,普安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早茶采摘大会,全国各地的茶商和茶叶爱好者云集“茶神谷”,共同见证和感受数九寒天里,那一杯浓郁而难得新茶的醇香。
真是好一个早字了得!
何其幸运的黔西南人,可以率全国各地之先,最早品尝一年一度的新茶。
民国《贵州通志》写到黔西南民间习俗时:“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其中的《栽茶歌》唱道:“四月栽茶茶叶青,问妹茶园不作声;问妹茶园不讲话,叫哥如何不伤心。”《采茶歌》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泡杯新茶说团圆,家常越摆越高兴,新茶越喝越香甜。”每年正月就可以喝到新茶,这也是黔西南茶中上市极早的例证。
2013年,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南境内纳入保护范畴的路段包括:晴隆荷塘渡经松岿寺至盘州,晴隆盘江渡经普安县城至盘州,贞丰小花江渡经兴义至罗平。
有关黔西南茶叶的历史文献,因为长期偏远落后,开发较晚,非常稀缺。不过虽然凤毛麟角,但也不乏精彩之处。
民国《普安县志》记载:“茶庵寺,在城东四十里。明时云贵总督孙可望建,一层五间,并捐金置庙租八石。”
茶庵寺的位置,在今天的茶源街道联盟村,首采地“茶神谷”旁边。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统领的孙可望,也是南明历史上“十八先生之狱”制造者,何以会在这个地方,捐资修建寺庙而且取名茶庵寺呢?
据《兴义府志》记载:“(李)定国至安龙迎王(朱由榔)……共奉王入云南……顺治十四年,王送(孙)可望妻孥还黔,可望遂举兵攻王,与(李)定国战于(曲靖)三岔河,败还,乃赴长沙,降于我大清。”
据考证,孙可望在败还长沙的途中,于普安境内遇险得救,心怀感激,最后良心发现,捐建了这个茶庵寺。为什么取名茶庵寺?原因是施救者利用茶水,为其止渴并清洗伤口,使之很快痊愈。茶叶的多重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被其视为神灵。
其实,这个茶庵此前就有,只是实在简陋。1638年4月28日,徐霞客离开晴隆,进入普安地盘时写道:“度桥复西北上岭,是为江西坡,以岭在溪之西也。路从夹冈中透壁盘旋而上……得茅庵,在坡之半。”这个茅庵,便是孙可望捐建的茶庵寺的前身。
还在晴隆县境内,徐霞客就两度写到茶庵:“则北度而矗者,其峰甚高,是为广山……又西二里为茶庵……下洞,由旧路三里,出茶庵。”
在由上至下经过如今的二十四道拐时,徐霞客说:“西向直下一里,有茶庵跨路隅……庵下崖环峡仄,极倾陷之势。又曲折下半里,泉益溢道。肖穹碑,题曰‘甘泉胜迹’。其旁旧亦有亭,已废,而遗址丰碑尚在,言嘉靖间有僧施茶膳众。”
进入今天的盘州以后,徐霞客还爬上丹霞山,在护国寺游览并小住。住持影修和尚对他热情款待,十分投缘。“既而其师影修至,遂憩余阁中,而饮以茶蔬……影修屡设茶……饭后辞影修,影修送余以茶酱。粤西无酱,贵州间有之而甚贵,以盐少故。而是山始有酱食。”
往前追溯,明朝抗倭英雄邓子龙,还曾在晴隆留下一段饮茶佳话。《兴义府志》记载:“莫忙亭,在安南县南门外。《通志》云:明总兵邓子龙建。”
莫忙亭所在位置,即如今晴隆县城东郊的哈马关。
身为一代名将的邓子龙,深知军旅生涯的艰辛和困苦,更体会过人在旅途、漂泊异乡的无助与迷茫。作为云南永昌卫参将,大败缅军之后升任副总兵,然后回到晴隆休整了两年。这段时间,心情比较舒畅的他,认为能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一个安顿身心的场所,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传,邓子龙在莫忙亭上,亲撰了这幅如今流传甚广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中作乐,再上二两酒来。”
黔西南茶叶上市早,品质上乘,质量优良,因为这里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尤其是上市早,不仅是这片土地适宜茶叶生长的有力佐证,更呼应了黔西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的论断。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陶昌武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伯父一生嗜茶。只要空闲下来,他就会坐到火塘边,裹一杆烟咬在嘴里,开始煮茶。尤其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一家人围炉而坐。熊熊燃烧的柴火上方,挂着一把已被烟火熏得漆黑的铝壶,壶里的山泉水咕咕冒着热气。伯父先将搪瓷茶缸烤干,从身后篱笆墙上的竹篓里,抓一把茶叶放进去,然后伸到火头上,不停地摇晃抖动,直到一阵略带糊味的茶香弥漫开来,这才取下铝壶,将开水倒入茶缸。只听“噗嗤”一声,随着一团热气从茶缸里冒出,一壶浓酽醇厚的茶水,就泡成了。
有人认为,用这种方法冲泡的茶叶,名为烤茶。
《中国茶俗学》说,生活在云南西北的彝族同胞,喜欢烤茶。无独有偶,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彝族同胞,也喜欢烤茶,并开发了一款名为“三宝红”的烤茶产品。伯父之所以喜欢烤茶,是不是受到彝族同胞的影响?因为黔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是彝族先民的世袭领地。
其实,我们有所不知,彝族先民极有可能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保存在贵州毕节的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记载了一万年以前,彝族先民发现、栽培、饮用茶叶的过程。《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是百药之王,后来才演变为饮品。但彝族先民和神农氏,在发现和利用茶叶的问题上,究竟谁先谁后?还需要研究。但从《物始纪略》的记载看,西南地区、包括黔西南在内的彝族先民,使用茶叶的历史已经上万年,却勿庸置疑。
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苗蛮》里写到:“白倮倮,倮倮中贱种也……以贩茶为业。”易辅上的《黔书》也说:“白倮倮,永宁州慕役司及水西皆有之……以贩茶为业。”由此看来,在云贵高原这片土地上,彝族同胞与茶叶打交道,不仅时间很早,而且非常频繁。
大约因为这里是最早生长茶树的地方吧!
1980年7月13日,晴隆县农业局农艺师卢其明,在晴隆和普安交界的云头大山上,发现一枚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揭开了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神秘面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双兴评价道:“世界上茶科化石甚为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贵州发现的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2010年,郭双兴在接受黔西南电视台采访时,明确地说:“此化石可归属四球茶籽化石,推测年代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第三纪包括古近纪和新近纪,地质年代上限为6500万年;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质年代下限为258万年。”
也就是说,如果这枚茶籽化石发生在第四纪的全新世,则存在时间至少已有258万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茶树已经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自由地生长了。有了这个前提,世代生活于斯的彝族先民,也就有了发现和利用茶叶、并将其写入古籍的条件。
茶籽化石的发现,充分证明黔西南毫无争议是茶树原产地,至少是重要组成区域。安徽农大教授陈椽说:“茶树起源于何时,但未发现化石,无从考证。从古生物学研究的角度,还是要以化石为根据。”茶学界、地质学界的专家米太岩、何昌祥等人也持这个观点。现在黔西南有了具有权威结论的茶树器官化石,原产地在哪里?已经无须解释。
时至今日,以普安县马家坪为代表,黔西南境内,仍然生长着超过十万株野生千年古茶树。这也是论证茶树原产地最好的注脚。
作为茶树原产地,应该也是茶文化发祥地。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云头大山周边的茶叶,每年的隆冬时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冰封雪冻的时候,就开始绽放芽叶。茶农们就穿着冬装,挎着竹篮,进入茶园,开始采摘新一年的茶青。
“明前茶”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价值不菲,就因为是在早春时节上市。但出乎人们的想象,普安茶叶都是年底之前,即每年冬至前后开园采摘。
为此,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决定:从2022年开始,将每年的元旦,定为“贵州绿茶第一采”采茶日;将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的“茶神谷”,作为永久首采地。
目前为止,普安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早茶采摘大会,全国各地的茶商和茶叶爱好者云集“茶神谷”,共同见证和感受数九寒天里,那一杯浓郁而难得新茶的醇香。
真是好一个早字了得!
何其幸运的黔西南人,可以率全国各地之先,最早品尝一年一度的新茶。
民国《贵州通志》写到黔西南民间习俗时:“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其中的《栽茶歌》唱道:“四月栽茶茶叶青,问妹茶园不作声;问妹茶园不讲话,叫哥如何不伤心。”《采茶歌》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泡杯新茶说团圆,家常越摆越高兴,新茶越喝越香甜。”每年正月就可以喝到新茶,这也是黔西南茶中上市极早的例证。
2013年,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南境内纳入保护范畴的路段包括:晴隆荷塘渡经松岿寺至盘州,晴隆盘江渡经普安县城至盘州,贞丰小花江渡经兴义至罗平。
有关黔西南茶叶的历史文献,因为长期偏远落后,开发较晚,非常稀缺。不过虽然凤毛麟角,但也不乏精彩之处。
民国《普安县志》记载:“茶庵寺,在城东四十里。明时云贵总督孙可望建,一层五间,并捐金置庙租八石。”
茶庵寺的位置,在今天的茶源街道联盟村,首采地“茶神谷”旁边。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统领的孙可望,也是南明历史上“十八先生之狱”制造者,何以会在这个地方,捐资修建寺庙而且取名茶庵寺呢?
据《兴义府志》记载:“(李)定国至安龙迎王(朱由榔)……共奉王入云南……顺治十四年,王送(孙)可望妻孥还黔,可望遂举兵攻王,与(李)定国战于(曲靖)三岔河,败还,乃赴长沙,降于我大清。”
据考证,孙可望在败还长沙的途中,于普安境内遇险得救,心怀感激,最后良心发现,捐建了这个茶庵寺。为什么取名茶庵寺?原因是施救者利用茶水,为其止渴并清洗伤口,使之很快痊愈。茶叶的多重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被其视为神灵。
其实,这个茶庵此前就有,只是实在简陋。1638年4月28日,徐霞客离开晴隆,进入普安地盘时写道:“度桥复西北上岭,是为江西坡,以岭在溪之西也。路从夹冈中透壁盘旋而上……得茅庵,在坡之半。”这个茅庵,便是孙可望捐建的茶庵寺的前身。
还在晴隆县境内,徐霞客就两度写到茶庵:“则北度而矗者,其峰甚高,是为广山……又西二里为茶庵……下洞,由旧路三里,出茶庵。”
在由上至下经过如今的二十四道拐时,徐霞客说:“西向直下一里,有茶庵跨路隅……庵下崖环峡仄,极倾陷之势。又曲折下半里,泉益溢道。肖穹碑,题曰‘甘泉胜迹’。其旁旧亦有亭,已废,而遗址丰碑尚在,言嘉靖间有僧施茶膳众。”
进入今天的盘州以后,徐霞客还爬上丹霞山,在护国寺游览并小住。住持影修和尚对他热情款待,十分投缘。“既而其师影修至,遂憩余阁中,而饮以茶蔬……影修屡设茶……饭后辞影修,影修送余以茶酱。粤西无酱,贵州间有之而甚贵,以盐少故。而是山始有酱食。”
往前追溯,明朝抗倭英雄邓子龙,还曾在晴隆留下一段饮茶佳话。《兴义府志》记载:“莫忙亭,在安南县南门外。《通志》云:明总兵邓子龙建。”
莫忙亭所在位置,即如今晴隆县城东郊的哈马关。
身为一代名将的邓子龙,深知军旅生涯的艰辛和困苦,更体会过人在旅途、漂泊异乡的无助与迷茫。作为云南永昌卫参将,大败缅军之后升任副总兵,然后回到晴隆休整了两年。这段时间,心情比较舒畅的他,认为能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一个安顿身心的场所,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传,邓子龙在莫忙亭上,亲撰了这幅如今流传甚广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中作乐,再上二两酒来。”
黔西南茶叶上市早,品质上乘,质量优良,因为这里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尤其是上市早,不仅是这片土地适宜茶叶生长的有力佐证,更呼应了黔西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的论断。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陶昌武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